120404等雲到-2    
最美的夕陽,灑在整片金黃的稻穗上,每個精心雕琢的畫面,都是為了喚醒心底感動的一瞬間

**
野上照代 ~ 漫遊者文化出版 **
作者野上照代因為伊丹萬作導演的《赤西蠣太》,深受感動
開始與伊丹先生通信,也因此決定了自己此後的人生方向
女中畢業後先在上野的圖書館養成所接受培訓
1946
年,戰後的艱困時間,伊丹先生因肺病去世
留下妻子阿君夫人、長子彥岳和由加利這一雙兒女
野上女士從《人民新聞》社辭職,進入八雲書店
之後書店營運不佳,在友人介紹之下帶著彥岳搬進京都的伊丹家
到大映京都製片廠錄用為見習場記
咬著牙根展開忙碌的片廠生活

野上女士從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開始
隨後並到東寶陸續參與黑澤先生所拍攝的多部作品

黑澤先生經歷電影得獎後的風光到缺乏資金、理念不和的臨時換角
遠赴俄羅斯拍攝《德蘇烏札拉》
1988
年黑澤先生病逝

喜歡看書,也喜歡看電影
看書時可以恣意想像書中情節,細細體驗作者所要傳達的畫面和想法
看電影則可欣賞畫面和音樂最完美的搭配
放開心中所有的雜訊,也是讓自己轉換心情和感受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

黑澤先生也擅長剪接和繪畫,並注重影像和聲音的「對位法」
讓畫面和音樂呈現最好的搭配
導演需要統籌所有進度,所以他也是最萬能的指揮官
所以,假如有哪個環節稍稍沒有符合黑澤先生的要求
可以想見,他會是多麼心急
一定更希望自己能親手解決所有難題,和不滿意的地方
上映時間的迫在眉睫,黑澤先生有魄力的驚險渡過難關

相較於目前以特效和大場面為主流的電影
強調畫面細緻和氣份的好片子似乎容易被埋沒
《等雲到》雖不是黑澤先生本人所撰寫的自傳
但野上女士從片廠場記的角度
描述著那個電影開始發展的年代,更能了解當時電影產業的辛酸史
極盛時期一個片廠每個月四部電影,這是多驚人的數量
沒有電腦特效後製和先進的設備,片廠還不時會發生大火
每一段的膠捲都彌足珍貴,既要不浪費重拍
又要有最好的效果,每一個變數,都考驗著導演的任何決定
所有的畫面,都是等待和心血的成果
膠捲上的影像,每個光鮮亮眼的呈現
都是融合幕前幕後所有工作人員的團隊努力

等那一片雲到位,等一陣風吹過思緒
等一位能欣賞這所有努力的人
等雲到

arrow
arrow

    肆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